人民体坛:中国男篮做对了什么?

2025年08月19日 12:00 篮球新闻 178直播网

本文转自:人民网-观点频道

王曹群

3.9秒能做什么?胡铭轩在对手的严防下完成了一次投篮。尽管未进,但希望的种子却植进了人心中。有价值的失败,往往比侥幸的胜利更能推动进步。

8月18日凌晨的沙特吉达,中国男篮以一分之差惜败澳大利亚,收获亚洲杯亚军。这支缺少周琦、曾凡博、杨瀚森等球员的队伍,打出了近十年中国男篮在亚洲赛场上的最佳表现。“虽败犹荣”,从这一赞许中我们能窥视到中国男篮的蜕变。

回顾本届赛事,中国队小组赛三战全胜,场均净胜19.3分;并在四分之一决赛力克多年未胜的新西兰;决赛面对强大的澳大利亚,最后时刻仍握有绝杀机会。这样的表现,与出征前的普遍预期形成鲜明对比,究竟为何,答案就藏在赛场上。

战术理念的变化最为显著。整个亚洲杯期间,中国队所呈现出的态势就是打造多人轮换的全新攻防体系,进攻上追求速度与空间,大幅提升进攻效率,大部分进攻不再死盯一个点,内外线联动,五个人都能分担火力。防守上轮番对持球人进行疯狂“撕咬”,廖三宁、高诗岩、雷蒙等角色球员都不惜体力地进行缠斗式防守,甚至高诗岩被球迷戏称为“中国贝弗利”。数据显示:中国队场均得到91.5分排名赛事第三,场均失分排名第四,三分命中率、投篮命中率和罚篮命中率均排名第一,这些数字背后,正是战术理念的变化带来了脱胎换骨的中国男篮。

本届比赛的另一个亮点就是主教练大胆启用年轻球员。年轻球员也不辱使命,均有出色发挥,尤其是21岁的王俊杰,场均13分和胡金秋一起入选亚洲杯最佳阵容。这位从校园篮球走出来的年轻锋线,展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天赋。他的成功也为中国篮球人才培养提供了全新样本,证明"体教融合+国际路径"同样可以造就优秀球员。随着越来越多的世界顶尖球探和训练营走进中国,这种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为中国篮球注入新的活力。中国篮球的复兴,需要开放包容的培养体系、与时俱进的战术理念。

年轻球员敢打敢拼、永不言弃离不开主教练的信任和教导。就像主教练郭士强在采访中的表态:“现在是男篮比较低谷的时期,我们所有人都想去证明一下,中国男篮到底还行不行。”道出了对年轻球员的充分信任和求变的坚定决心。团结和求胜欲从球员的心中渗透到了球场的技战术层面的每个细节。决赛最后时刻,面对澳大利亚的高压防守,中国队依然能够沉着组织进攻。这种临危不乱的气质,与2017年亚洲杯的那场“慌不择路”的溃败形成鲜明对比。五个人比赛,但是状态却像一个人。场上没人埋怨、没人抱怨;有人失位,就会有人补位,这才是中国男篮应该有的精气神。

当然,一分之差也提醒我们与世界强队的真实差距。澳大利亚同样缺少了戴森·丹尼尔斯、约什·吉迪等一众球星,最后的比分差距,反映的是关键时刻的经验与执行力差距。第二节一度领先15分,却未能有效控制节奏,给了对手喘息之机,也为此付出了代价。这暴露出球队对比赛掌控力的欠缺。这些差距需要越来越多的球员走出去,在国际舞台接受锤炼。

用包容之心拥抱世界篮球的发展经验,普及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,中国篮球必将越走越宽。

标签列表